日韩免费无码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思思91精品国产综合在线|国产无码婷婷丁香五月天|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您當前的位置: 政策發(fā)布  >  政策分析 > 正文
大宗農產品“期現聯動”供應鏈體系革命

「摘要」本文旨在理清“期現聯動”理論基礎,總結各種“保險+期貨”的實踐,探討新時代“期現聯動”的創(chuàng)新軌跡,以及以市場平臺為核心的供應鏈體系革命,倡導以市場平臺各主體為中心的分布式供應鏈,以及將其嫁接多種供應鏈金融的創(chuàng)新模式;提出應確立“期現聯動”新時期發(fā)展理念,堅持大宗商品交易市場7個發(fā)展方向,并注重“期現聯動”與現代易貨貿易的融合。

「關鍵詞」“期現聯動”?分布式供應鏈?“保險+期貨”?現代易貨

2024年OpenAI、谷歌相繼發(fā)布多模態(tài)大模型Sora、Genie,AGI浪潮加速到來,各類數字技術已經廣泛應用在我國經濟生活各個方面。2023年底我國累計建成5G基站337.7萬個,5G移動電話用戶達到8.05億戶。2021年人工智能產業(yè)達到1998億元,預計2026年將超過6000億元,年增長24.8%

中國是農產品生產大國、貿易(市場)大國、消費大國,也是大宗商品流通和市場交易大國。如果沒有大宗商品流通現代化,中國流通現代化就不可能實現。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有各類農產品16大類,如生鮮、干貨食材、糧油米面、調味食材,預制食品、方便主食、休閑食品、奶及乳制品、滋補食材食品、茶葉、飲品、酒類、花卉綠植、木材、煙草、棉花。我國有世界類型齊全的各類商品交易市場,其中大宗農產品交易市場占比接近1/3,2022年全國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約3500多個,其中28.3%是農產品電子交易市場,2022年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加快轉型得到較好發(fā)展。主要集中在糧食、棉花、生豬、水果、食糖、花卉、茶葉、中藥材、畜牧業(yè)、漁業(yè)、酒業(yè)等品類。

一、“期現聯動”的理論基礎

“期現聯動”的理論基礎是由“蛛網效應”理論與“系統論”理論構成的。

(一)“蛛網效應”理論

蛛網效應是指在某些市場中,由于供需關系的不對稱,價格會出現周期性的波動。這種波動會引起市場中供需的變化,隨著時間的推移,價格波動會越來越大,形成一個類似蛛網的結構。

期貨市場是從農產品“蛛網效應”開始發(fā)軔的,希望熨平市場數量和價格的周期性波動給農戶帶來的損失。“蛛網理論”(cobweb theorem)是期現套期保值、期現聯動的理論基礎。1930年由挪威的拉格納·弗里希(Ragnar Frisch)和荷蘭的簡·丁伯根(Jan Tinbergen)各自提出,其基本原理是本期市價由本期需求量決定,本期產量由上期市價決定。

(二)“系統論”理論

“系統論”理論(system of systems)源自錢學森先生最早提出的“開放的復雜巨系統理論”,也可以說是期現聯動的理論基礎,是指期貨市場與現貨市場相互聯動形成的避險功能?!跋到y化發(fā)展原則”也被寫入國家“十四五”規(guī)劃中,作為基本原則內容,各類交易市場的生態(tài)發(fā)展是高水平市場經濟的應有之義。

(三)“保險+期貨”實踐

2016年以來,“保險+期貨”的模式多次寫入中央一號文件中,大連商品交易所、上海期貨交易、鄭州商品交易所先后上市了玉米、大豆、天然橡膠、棉花等20多個農產品期貨、期權品種,并且探索了“保險+期貨+期權”模式和網上基差交易。截至2023年底,“保險+期貨+期權”項目已為18個涉農品種提供風險管理服務,累計承保貨值1346億元。項目覆蓋31省份的1224個縣,覆蓋農戶539萬戶次。

(四)新時代呼喚新“期現聯動”

當前,我國進入高質量發(fā)展的新時期,期貨期權品種數超過130多個,覆蓋國民經濟主要領域,2023年我國期貨市場累計成交量為85.01億手,累計成交額為568.51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5.60%和6.28%。期貨市場如何與大宗商品“期現聯動”、交易方式如何創(chuàng)新,成為新的時代課題。

二、以市場平臺為核心的供應鏈迎來體系革命

從鏈主的角度來說,供應鏈主要有8種模式:以加工企業(yè)為核心的供應鏈,以批發(fā)市場為核心的供應鏈,以零售企業(yè)為核心的供應鏈,以物流企業(yè)為核心的供應鏈,以外貿企業(yè)為核心的供應鏈,以農民專業(yè)合作組織為核心的供應鏈,以網絡平臺為核心的供應鏈,以金融為核心的供應鏈。作為市場為平臺的供應鏈具有整合資源的特點,可以充分發(fā)揮市場平臺的作用,作為市場平臺為鏈主的供應鏈,具體來說有四種選擇,即:

(一)以生產者為中心的供應鏈主導型供應鏈模式

在平臺市場發(fā)展的早期,特別是供不應求時,市場平臺受供給方主導,賣方居于主導地位,而買方則居于次要地位。

(二)以市場用戶需求者為中心的供應鏈主導型供應鏈模式

隨著供求市場的變化,當供給大于需求時,市場平臺受需求方主導,買方居于主導地位,而賣方則居于次要地位。當然以買方居于主導地位的時候,“反彈琵琶”可以促進流通渠道、促進生產者調整組織結構,乃至產品結構調整和優(yōu)化。

(三)以平臺為中心的主導型供應鏈模式

市場平臺具有發(fā)揮中心作用的意義,可以有效地整合各方資源,實現其共同利益。但是市場平臺的開辦方經常以鏈主的身份主導甚至壟斷平臺的運營和發(fā)展,有時會忽視參與者、合作者的利益。

(四)以各主體為中心的分布式供應鏈模式

隨著區(qū)塊鏈等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市場經濟平等性”要求用區(qū)塊鏈分布式技術推動平等市場主體的數字化,從而實現新的數字革命,達到自由、平等的“三公交易”。這種模式是未來發(fā)展的方向,也就是在區(qū)塊鏈技術、分布式網絡條件下,有可能使其“去中心化”得以實現,從而使平臺及其平臺上各類主體在真正平等化的條件下實現經濟活動。

(五)嫁接多種供應鏈金融的創(chuàng)新模式

當前我國的市場體系,期貨市場、大宗商品交易市場都在調整,需要確立“期現聯動”發(fā)展的合作、協同、整合的供應鏈精神,探索現代數字農產品供應鏈體系建設,充分發(fā)揮其市場的多種功能,探索由“期現聯動”的平臺供應鏈向平臺與各個主體平等的分布式供應鏈跨越,探索高水平“期現聯動”的數字化轉型和升級,探索和嫁接多種供應鏈金融的創(chuàng)新模式,探索數字供應鏈金融、“期現聯動”、現代易貨貿易等融合發(fā)展,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期現聯動”“城鄉(xiāng)聯動”“國內外聯動”發(fā)展有效路徑和模式。

一是“以點帶鏈”的供應鏈1.0。主要特征為:M+1+N。在“M+1+N”模式中,商業(yè)銀行通過對供應鏈“核心企業(yè)”這個“1”的信任,向它上游的M個供應商或下游的N個客戶提供融資服務。

二是“從鏈到網”的供應鏈金融2.0。供應鏈網絡中的焦點企業(yè)逐漸成為開展供應鏈金融業(yè)務的主導,并且由“鏈”發(fā)展到“網”,第三方物流、監(jiān)管機構等相關主體也都參與進來。

三是“依網擴圈”的供應鏈金融3.0?!昂诵钠髽I(yè)”變成“焦點企業(yè)”,焦點企業(yè)利用網絡技術打造了一個商業(yè)生態(tài)圈。焦點企業(yè)能夠通過網絡把這些主體整合起來,這就需要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以及區(qū)塊鏈為它提供技術支持。

四是“萬物互聯”的供應鏈金融4.0。隨著多種多樣的數字技術逐漸落地,萬物互聯的時代到來,上下游交易方、金融機構、焦點企業(yè)等構筑的供應鏈金融生態(tài)圈,將相互打通,讓交易完全透明,資金流動清晰可見,大大提高融資便利性與風控水平。

 

三、農產品大宗商品交易市場的發(fā)展方向

(一)確立“期現聯動”新時期發(fā)展理念

一是要進行理論創(chuàng)新、科技創(chuàng)新、制度創(chuàng)新、管理創(chuàng)新、文化創(chuàng)新。在與期貨(期權)交易市場、批發(fā)市場、零售市場、各類交易會的聯系中,大宗商品交易市場應發(fā)揮承上啟下的“聯動作用”。

二是加快大宗商品交易市場數字化轉型。采用各種數字技術,探索交易、結算、交割(交收)、物配等服務的供應鏈模式創(chuàng)新。聯系實際探索多種“期現聯動”模式。探索期貨+銀行信貸+訂單農業(yè)+保險、期貨+保險+期權、“商儲無憂”等模式。

三是堅持大宗商品交易市場為實體經濟服務宗旨。大宗商品交易市場應積極轉型為綜合性服務市場,而不是僅僅是提供交易服務,通過提供多種服務,同時也可以爭取到相應的政策支持,如電子商務、物流配送、供應鏈、供應鏈金融等政策支持。

四是加快大宗商品交易綠色發(fā)展。探索再生資源的大宗商品交易,探索大宗商品交易市場的綠色運營,減少和節(jié)約商品流通的資源,建設綠色大宗商品交易市場,探索綠色大宗商品物流、綠色大宗商品配送、綠色大宗商品金融等。

五是堅持大宗商品交易市場的開放發(fā)展。即充分發(fā)揮大宗商品交易市場的輻射作用,促進“一帶一路”開放發(fā)展,到“一帶一路”國家開拓市場,運營市場。

(二)大宗商品交易市場的7個發(fā)展方向

1.向上發(fā)展的方向。這里指的是以平臺為中心向產業(yè)鏈上游發(fā)展,如向農村基站、港口、園區(qū)、生產基地等延伸,利用平臺來整合上游的網上與網下資源。

2.向下發(fā)展的方向。這里指的是以平臺為中心向產業(yè)鏈下游延伸,如大宗商品交易的物流和供應鏈、實體市場及其采購商、網絡金融等,利用網絡平臺來整合下游的網上與網下資源。

3.向外發(fā)展的方向。大宗商品交易市場的外向型發(fā)展:一是發(fā)展跨境電商業(yè)務,在大宗商品交易市場平臺上增加跨境電商的功能;二是“走出去”,在“一帶一路”國家的產業(yè)園區(qū)、商貿城建立大宗商品交易市場;三是在“一帶一路”以外的國家建大宗商品交易市場,如鼓勵沐甜科技(糖網)到東盟國家、到南美巴西等國家建立食糖交易分市場,鼓勵全國棉花交易市場到非洲建設分市場。

4.向實發(fā)展的方向。應虛實結合,不搞花架子。也就是說,不能只發(fā)揮其交易的功能,而是將網上交易與網下交易深度融合起來,扎扎實實對實體經濟產生作用,在引導生產、流通、消費上下功夫。

5.融合發(fā)展的方向。一是大宗商品交易市場與電商的融合發(fā)展;二是大宗商品交易市場與期貨市場融合發(fā)展,創(chuàng)新“期貨轉現貨”業(yè)務,發(fā)展規(guī)范的大宗商品的“基差交易”等;三是大宗商品交易市場與供應鏈的融合發(fā)展;四是大宗商品交易市場與網絡金融的融合發(fā)展;五是大宗商品交易市場與實體經濟融合發(fā)展。

6.品牌發(fā)展的方向。一是品牌的交易品種推出;二是品牌的客戶建設;三是品牌的交易服務、品牌的物流與供應鏈服務、品牌的金融服務;四是品牌的市場目標的實現;五是品牌的誠信體系建設的完善。

7.規(guī)范發(fā)展的方向。我國大宗商品交易市場必須規(guī)范發(fā)展,避免“巴黎銀行事件”“3.27事件”“泛亞事件”的再次發(fā)生,因此必須加強自律與監(jiān)管相結合:一是堅持大宗商品交易市場的現貨性質;二是堅持大宗商品交易市場的規(guī)范化運營;三是盡快形成大宗交易市場的標準體系建設;四是加強大宗商品交易市場的風險防范體系建設,加強平臺基礎風險防范;五是在開放中形成中國商品交易市場體系、風險防范體系。

(三)“期現聯動”與現代易貨貿易相融合

易貨貿易(barter trade)是指物品、服務、資產或其他資源之間進行的非貨幣的交易活動。包括產品易貨、商品易貨、服務易貨、體驗易貨、資產易貨、資源易貨。如國際易貨包括高鐵換大米、土豆換石油、小商品換大飛機、石油換食品、大米換石油、棉機換棉花、蔬菜換石油、石油換大米、羊來茶往等多種易貨模式創(chuàng)新。

總之,要積極探索中國式“期現聯動”發(fā)展模式,讓“期現聯動”在促進“城鄉(xiāng)融合”“國內外雙循環(huán)”中發(fā)揮更大作用。

①?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統計公報[R].2024-02-29.

參考文獻

[1]期貨日報.中國大宗商品平臺行業(yè)發(fā)展報告(2024)[R]期報傳媒(北京)有限公司,2024-03-27.

[2]劉堅.發(fā)展“互聯網+易貨” 提升農業(yè)產業(yè)鏈韌性——關于涉農易貨貿易的調研報告[J].農產品市場,2021-12-15.

[3]鄒平座.全球易貨貿易制度演進與發(fā)展范式研究[J].經濟,2020-05-01.

[4]閆碧潔.期貨品種加速上市對現貨市場影響幾何[N].期貨日報,2024-03-10.

[5]閆碧潔,許靜誼.大宗商品交易場所清退自然人引關注[N].期貨日報,2024-01-29.

[6]閆碧潔;許靜誼.地方兩會明確大宗商品市場發(fā)展“路線圖”[N].期貨日報,2024-02-19.

[7]2023年我國期貨市場規(guī)模穩(wěn)步擴大,累計成交量同比增長25.6%[EB/OL].界面,(2024-01-04)[2024-04-04]https://cj.sina.com.cn/articles/view/6192937794/17120bb420200250on.

[8]丁俊發(fā).有為才有位 有位更有為 易貨人要發(fā)揚三牛精神[EB/OL].中國商業(yè)聯合會易貨貿易分會,2022-05-18.www.chinabarter.org.cn.

[9]任興洲.“雙循環(huán)”新發(fā)展格局下 易貨貿易將發(fā)揮重要作用[EB/OL].中國商業(yè)聯合會易貨貿易分會,2021-08-16.www.chinabarter.org.cn.

[10]郝淵曉.服務“一帶一路”建設 推動易貨貿易研究與實踐新發(fā)展[EB/OL].中國商業(yè)聯合會易貨貿易分會,(2021-03-01)[2021-08-16].www.chinabarter.org.cn.

[11]戴翔.數字技術創(chuàng)新發(fā)展易貨貿易的機遇及對策[J].治理現代化研究,2024-01-03.

[12]劉佩云,魏鑫.“互聯網+”背景下現貨貿易的發(fā)展研究[J]現代商業(yè),2023(21).

[13]李嘉寶,王璽荷.兩伊“油換氣”或加速“去美元化”[N].人民日報海外版,2023 -07-20.

[14]陳浩,魏永峰,徐輝,趙桂貞.我國新型跨境易貨貿易發(fā)展探索[J].中國外匯,2022-08-15.

[15]鄒平座.中國應適時啟動全球易貨貿易戰(zhàn)略[N].中國經濟時報,2021-02-23.